当前位置:首页 > 徐氏文化会 > 综艺杂坛 > 清明节就是咱们自己的感恩节

清明节就是咱们自己的感恩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杜牧《清明》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大和进士。

晚唐诗人杜牧,是一位刚正秉直、情致豪迈、不拘小节,不屑逢迎,敢论列大事、指陈利弊的文士。

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抱负远大,志趣高洁。他心怀削平藩镇、加强统一、平靖外侮、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政治理想,却苦于有志难伸,深陷于内心的挣扎中,写下了“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的诗句。

杜牧早年怀才不遇,后得宰相李德裕赏识,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常常在衙署独酌,意在自我抚慰,更于清明买醉杏花村,遣闷于酒,寄情于花。期盼盛开的杏花,绽放他的抱负和胸怀。但每任时间都短,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且英年早逝。

晚唐时政昏庸腐败、官场混浊、宦官专权,阶级矛盾激化,民苦日复一日,农民义军四起。在当时人迹稀少的混乱环境,杜牧笔下的清明,折射出了晚唐北方农村苦难遭遇的生活缩影。

这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杜牧早期的作品,适逢唐代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受重创,出现“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荒凉景象。《清明》诗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生动再现了北方农村耕稼萧条的荒芜现象。呈现了当时并州一带的灾情,并且是“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的战乱气氛。

杜牧笔下的清明,一直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感伤而多思,美好且富有理想。在同一时期,杜牧写有《并州道中》:“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诗中表达了杜牧避时、困惑以及自我安抚,消沉中仍可见其心强命不强的无奈。

二、寒食节的由来

清明节前一两天,是寒食节。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避乱流亡,介子推始终追随,以此因为重耳没有粮食吃,介子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让重耳吃。重耳励精图治,终成为一代名君,于是就想起来要报答介子推,但是介子推不愿追求功名利禄,不肯下山,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但介子推最终没有下山,而是被火烧死了。晋文公很伤心,就把宣布这天禁火寒食,“寒食节”也就由此而来。

   QQ截图20220404202450.jpg

   三、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重大春祭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节日。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这天,细雨纷纷飘洒着,路上的行人一个个像丢了魂魄一样向前赶路,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不仅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既是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

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清明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寒食、清明”两节的来历

 

“清明”在公历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时,开始的一天为清明节,准确时间原为当天的十七时十八分。清明之所以成为节日,与“寒食”有密切的关系。所谓“寒食”,就是在清明前的一天或两天,人们要禁火寒食,俗谓“寒食节”,亦名“禁烟节”、“冷食节”、“望

绵日”等,这里头有个相传很久的故事:故事起源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史载,晋献公有几个儿子,太子申生,由大夫人姜氏所生,二公子重耳,由二夫人狐氏所生,三公子夷吾,由狐氏的妹妹所生,四公子奚齐,由骊姬所生。

骊姬是西方部落骊戎〔今陕西临潼骊山一带〕进贡的美女,很有心计。她一心想废掉太子申生,把自己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对骊姬言听计从。先借故把申生打发到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把重耳打发到蒲城〔今山西省隰县北〕,把夷吾打发到屈城〔今山西省石楼县东南〕,让他们都离开国都绛城〔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接着,骊姬又设计逼迫申生自缢,并派大将寺人披追杀重耳。

晋国大夫介之推〔亦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是一位正直、能干的好人。他平时敬佩重耳的为人,认为重耳是治国安邦,使国家政治清明的难得的人才。听到这一消息,介子推便急忙向重耳报信。重耳预感到大难临头,只好逃离蒲城,投奔他生母的国家---狄国〔今山西、陕西北部一带〕。夷吾看到大势不好,也从屈邑逃到了梁国〔今陕西韩城西南〕。

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重耳带着一批忠于他的大臣和贤士,介子推也在其中,就保着重耳离开了晋国,在外流亡。

重耳一行在狄国一住就是十二年。这期间,晋献公得病死了。托孤大臣荀息刚刚把十一岁的奚齐扶上王位,就被晋国老臣里克在为献公吊丧时刺死。骊姬穷途末路,投水而亡。里克等大臣想迎立公子重耳为国君,狐偃却劝阻说:“乘国内丧乱入朝,恐怕名声不好。”重耳点头称是,谢绝了大臣的好意。之后,三公子夷吾在秦国的扶持下,回国登上王位,做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晋惠公。秦国为了便于对晋国的控制,秦穆公把夷吾的儿子圉接到秦国作为人质,并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他。

夷吾登上王位以后,总觉得重耳是心腹之患,一心想把他除掉,于是又派寺人披到狄国追杀重耳,并限三日内动身。老国舅狐突得知后,马上派人去狄国,告知重耳。重耳闻讯后只好让小臣壶叔整顿车辆,匆忙离开狄国,逃往卫国〔今河南省一带〕。他们满以为会被热情款留,万没想到卫文公连城门也不让进。偏在此时,头须又席卷银两逃走。

一天日已过午,重耳一行来到卫地五鹿,见一伙农夫正在地头吃饭,重耳让随从上前讨口饭吃。农夫却扔给他的土块。重耳大怒,要挥鞭抽打扔土块的农夫。狐偃却说:“土地乃国家的象征。这是天赐国土给公子,我等应赶快拜谢才是。”重耳果然下拜。介子推觉得十分可笑,心想,人都快要饿死了,还侈谈什么国土?于是坦诚直言道:“如果土块能充饥,我们还在这里挨饿受罪?不如往前走,也许能找到吃的。”重耳长叹一声,一步一挪,只好坚持走了。就这样他们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重耳饿得头昏眼花,一步路也走不动了,便东倒西歪地靠坐在一株大柳树下。司空季子年轻力壮去采回一些野菜。重耳看了看直皱眉头。在这荒山野沟里,到哪儿去找吃的东西呢?重耳坐在一条破席上,绝望地仰天叹道:“我一死事小,可晋国的百姓将来怎么办啊!”介子推听到这话,知道重耳在苦难时心中还想着晋国百姓,就更加尽心辅佐他。他为了让重耳活命,自己跑到僻静处,一狠心,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重耳接过,狼吞虎咽地就吃了下去。吃完又问:“这是哪儿来的肉?还有没有?”介子推把裤腿向上提了提,说:“肉是我腿上的,公子还想吃,臣愿再割一块下来奉献。”重耳一看这情形,感动得流着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我将何以报答啊!”介子推说:“我不求公子报答,但求公子不忘我割肉奉君一片丹心。你我君臣流亡在外,饱经风霜,深知民间疾苦,但愿日后你不忘忧国忧民,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重耳一行忍饥挨饿离开卫国,一路乞讨来到齐国。此时齐桓公正居于各诸侯国联盟的“霸主”地位。不仅以国君之礼相待,而且赠马八十匹,还将爱女齐姜许配给重耳。之后,重耳溺爱齐姜,朝夕欢宴,在齐国一住又是六七年。其间,晋国夷吾病死后,他在秦国的儿子圉扔下妻子怀嬴跑回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怀公。

重耳的妻子齐姜是位深明大义的女子。她劝重耳说:“贪恋享受,安于现状,是会把人毁掉的。”让重耳早定行计,返晋复国。但重耳根本听不进去。跟他出亡的大臣们想见他,他都借故推辞。对此,介子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约狐偃、魏武子等人在幽静的桑园里商量对策,议定以外出打猎为名,胁迫重耳离齐复国。但他们的谈话被齐姜派出的采桑的宫女听后,并向齐姜禀告。齐姜为保密囚禁了报信的宫女,并把介子推等人召回宫中继续商议。他们按计行事,先由齐姜在宫中设宴,亲自把盏劝酒把重耳灌得酩酊大醉。然后由介子推把重耳抱上马车,驱马离开齐国。

次日东方微白,重耳一觉醒来才发觉已离开齐国百里有余。重耳非常生气,从魏武子手中夺戈便向狐偃刺去。介子推挺身架戈说:“今日之事出于我等公议,是希望公子返晋复国,功成名垂,难道有什么过错吗?”重耳被问得无言以对,只好弃戈于地,开始了曹、宋、郑、楚、秦的列国之行。

重耳等人一路坎坷奔波,最后来到秦国。当初夷吾借秦国的力量回国做了国君,却又以怨报德,发兵攻打秦国。夷吾的儿子圉把妻子怀嬴扔下就偷偷回到了晋国。秦穆公当然对他父子俩恨之入骨。再加上晋献公的女儿,也就是重耳的姐姐穆姬嫁给秦穆公做了夫人,由于这层亲情关系,秦穆公决心要扶立重耳做晋国的国君。为此,重耳来到秦国后,秦穆公对他十分敬重,让曾嫁给公子圉的女儿怀嬴改嫁给他。这样秦晋两国便结成了双重的姻亲关系。这就是后世人们所常说的“秦晋之好”。

令人忧心的却是重耳从四十多岁出逃,到61岁来到秦国,时间已过了十七八年却一直没有复国的行动。但他想到寺人披的追杀,被卫国拒之城外在五鹿差点饿死,曹共公让他脱去衣服下池塘摸鱼看他的肋骨是不是连成一片的,等等。如今,心里美滋滋的,在年逾花甲时又做了新郎,他又渐渐地有些忘乎所以了。对一起出走的大臣们也越来越疏远了。面对重耳忘乎所以,子推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再说晋怀公圉昏庸暴虐,为防止重耳返晋夺朝,下令跟随出走的大臣的家属必须在三个月内将外出的亲属叫回,逾期不归者将全家处死。介子推和狐偃的父亲都惨遭杀害。为此,从亡的大臣们义愤填膺,强烈要求重耳向秦国借兵杀回晋国。秦穆公也早有扶立重耳的打算,于是在秦襄王十六年〔前636年〕,亲自率兵车四百乘,护送重耳离开秦国,向东进发,直达黄河渡口,并分兵一半随重耳渡河回国。

十九年来一直在重耳鞍前马后的仆从壶叔过怕了忍饥挨冻的生活,在收拾行装时将日用的敝席破帷等一一搬运入船时。重耳却大笑地说:“我将要返晋为君,锦衣美食还享用不完,要这些破烂干什么?”于是喝令壶叔全都扔在岸上。狐偃看到后不仅没有正面劝说重耳,反而乘机要挟说:“渡过河便是晋国了,公子内有诸臣,外有秦国,我再跟着也没有什么好处,就让我从此离去吧!”重耳问他何出此言?他说:“我自知有三罪:使公子困于五鹿为一罪,受到曹卫等国的非礼为二罪,骗公子离开齐国为三罪。三罪并发,怎能不离去?现有白璧一对,是秦穆公赠的,现转送给公子留作纪念吧!”

重耳为表示挽留,把白璧扔到河里明誓说:“我决不会忘记您,请让河神作证!”

以上情景都被介子推看到了。他苦笑一声说:“这些喜新厌旧、贪天之功以为己力的君臣,我真不好意思与他们为伍!”从而,萌发了归隐之心”。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支持下,返回了晋国。当车队到达国都绛城时,重耳望着那条和他流亡作伴的破烂席子,心中有点不乐,就用剑信手把它挑下车去,跟在车后的介子推看见了,默默地拾起那条烂席,悄悄地自己走了。

晋文公返国即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而晋惠公的旧臣吕省、卻芮表面上表示拥护,而暗地里却在策划乘重耳立足未稳火烧王宫,还约寺人披密谋,杀害新君。后来,寺人披为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断然向晋文公揭露吕、卻的阴谋,并配合秦军将吕、卻等人诱至秦地杀死。

再说复国之初,还未及封赏,朝中邀功争赏已乱作一团。狐偃、赵衰自恃功高盖世,等待重赏;魏武子、司空季子准备到时候与狐、赵摊牌;小臣壶叔等人则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也等着赏赐;就连在卫国席卷银两逃走的头须也跑回来托关系、找门子为自己狡辩讨赏。

晋文公重耳做了国君,便大宴群臣,把流亡期间曾经跟随他的人,行复国之赏。但惟独把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因看不惯这些君臣的所作所为,自己既没有得到官,也没有得到赏,便没有声张,在酒过三巡之后,介子推奉觞而起,赋诗云:“有龙娇娇,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

他以“龙”比重耳,以“蛇”自比之,言重耳回国当了国君,位尊权重,富有四境,而自己吃尽千辛万苦。回国后,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他见重耳如此寡恩少德,便决意离开他,隐居起来。

介子推回到乡下,依然过着清苦的生活。靠打草鞋为生,随伴母亲安度晚年。邻人解张心怀不平,写《龙蛇歌》悬于宫门,其词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雨露。一蛇羞之,槁死于中野。晋文公出宫看到后,才想起了当年介子推报信和割股的往事,于是马上派人去请。可是请了几次,介子推就是不肯求见。

介母试探说:“你何不去请求一下君主?”子推回答说:“效仿他们的坏样子去做,那罪过就更大了。”并且口出怨言,不再吃君主的奉禄。介母又试探说:“那也让君主,知道一下,怎么样?”子推回答说:“语言是身体的文饰,我这身体都要隐去了,还要那文饰干啥?文饰自己是在追求显赫。”介母听了高兴地说:“如果你真能这样,我和你一起去隐居。”但到哪里去呢?介子推想了想说:“晋鄂侯时,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隋。隋地绵山就是块仙山宝地。”

于是,介子推搀扶着老母一路跋山涉水,来到现在的山西省介休市东南的绵上山,终于到达归隐地鱼龟〔谐音于归〕山。过起了结庐而居、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

对介子推未被封赏,晋国上下怨声载道。晋文公见众怒难犯,便率赵衰、魏武子等文武随从亲往绵山寻找介子推的下落。当重耳来到介子推的家时,只见院门锁闭,问起邻人,重耳才知道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于是,重耳便派他的御林军上绵山去搜索。

介子推得知晋文公上山寻找他的消息后,便背上老母亲到一个坂壁兀立的险要地方隐蔽起来。这里壁立万仞高出云表,沟壑深有千尺,上下岩壁寸草不生,只有一条一尺左右的绝壁险道可以通过。

一天以后,晋文公和文武随从果然找到这里。他看看上下左右,不禁头晕眼花,两腿直打哆嗦,只好扭头走去。子推母子就这样躲过了重耳的追寻。

晋文公向左右征询对策。赵衰向晋文公献计说:“听说介子推是个孝子,如果要是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准会背着老母走出来的。”重耳听从了这个主意,下令让魏武子火烧绵山。火烧之处,烟云遮天,遍山通红。前山后山,左山右山,眼看都要烧光了,却仍不见介子推走出来。山火熄灭后,人们又上山去找,发现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面对焦木余烟,晋文公来到介子推的尸体跟前,跪拜完毕,又放声大哭起来。这时,他发现介子推背后的焦树洞内好象有件东西,人们掏出来一看,见是一片衣襟,上面写着几行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重耳看罢,十分感动,放声痛哭,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把血书衣襟叠好藏入袖中。然后,他命人收拾他母子遗物,依山为墓,把介子推母子分别安葬于山岭之上,那棵烧得枝焦皮黑的大柳树下。后人为怀念往事,便把晋文公放火烧山的地方,火大的叫“大烧林”,火小的叫“小烧林”;把介子推母子的敕葬地称做“介公岭”。

根据《左传》、《史记》等书记载: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绵山封为子推的祭田,改绵山为介山。并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同时下令在子推的忌日——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只许吃冷食。并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此寄托对介子推死于大火的哀思。崇仰介子推高风亮节的四方民众,亦在此时撮土献食,望祭先贤,同时也拜扫故亲之墓,寒食节禁火与郊祭的风俗,就是这样形成的。从此,寒食节之风盛行大江南北,流传千年而不衰。正如唐代诗人卢象所说:“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其同时代人胡曾也有诗云:

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备颠连。食君刳股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

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编者语】站在祖先和亲人坟前,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处。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缘,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恋,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生者寻根,业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所以清明节就是咱们自己的感恩节。

清明时节,“清”是什么?“明”又是什么?“清”是清廉、清净、清白,“明”是明理、明事、明法,清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时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样一想,很多的事情就淡然了。当你明白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便豁然开朗,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思接千载神游万刃,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是一种精神。

 


徐氏文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