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宗祠宗谱 > 追宗溯源 > 探源徐达世家

探源徐达世家

探源徐达世家

 

探源徐达世家是一项学术工程,其任务是史踪徐达一脉世族延续,并以大明著名开国功勋徐家为视角,来尝试解读个问题,就是在封建王朝中,究竟怎么样的贵胄世族,才能保证子孙后代的福泽连绵,荣华不绝?

历史上的徐家最著名的莫过于徐达,他是最早一批跟着朱元璋起家的弟兄,有深厚的战友之情徐达对于大明王朝的创立有大功朱元璋评价徐达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明史》)。

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很高,除了赞扬他的武功谋略,让世人最感兴趣的“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这几字评语。一个立下如此卓越军功的武将,却在朱元璋眼里,不骄不躁,不恃功而傲,对女色财物毫无兴趣,这是怎么做到的?

所以,我们抛开徐达的能力功绩不说,在朱元璋面前,徐达成功地扮演了一个不图名利,赤胆忠心,只知杀敌报主的角色。徐达成功地向朱元璋传递了一个信息,即:你的,你的,都是你的,你愿意给我,我再接着。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智慧,深悉朱元璋秉性的徐达,用自己的收敛和忠诚,换取了朱元璋对自己的信任,哪怕这种信任是表面上的。

从后来朱元璋通过屠戮功勋集团收回兵权的举动来看,徐达的隐忍,臣服和低调,是非常必要的和及时的。这意味着徐达相对其他性格张扬的功勋,就会损失很多自身利益?结果是恰恰相反,徐达官至太傅,丞相,太子少傅,封魏国公。

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配享太庙,列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诚然,这里面有徐达同其他勋贵相比,因为早逝而躲过了朱元璋后期对功勋集团屠戮的因素,但也和徐达努力让自己在朱元璋面前营造出对权财无所取的形象有莫大关系。

徐达有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家宗室,她们坚守本真,赢得皇家尊重徐氏是明代著名的贤后之一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朱棣的原配,仁孝皇后徐氏。这门亲事,是朱元璋主动向徐达提出的,且朱元璋直接点名朱棣。从当时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情况来看,除了太子朱标以外,朱棣是少有几个人中龙凤的人物,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徐家,对于徐氏,是非常满意的。徐家的女人,真真的都不简单,为了三个兄弟,几面下注,换得家族兴盛

徐达的三个儿子非常有代表性如果说徐达对于朱元璋的忠诚和隐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一种低姿态,那么他的几个儿子的做法,则更多是出于在纷杂的政局中,保障家族的安全和传承,是一种政治博弈,或者直接说成是政治投机。

长子徐辉祖,建文帝的铁杆支持者,他少有英气,极负才气。20岁那年,作为徐达长子的他,便承袭了魏国公的爵位作为开国功勋第二代中的佼佼者,徐辉祖一直都在军队系统里摸爬滚打。朱棣进入南京之后,徐辉祖始终不肯归顺朱棣,从而被下狱,之后被免除俸禄和爵位。可以说,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是典型的建文纯臣,忠心可嘉。

四子徐增寿他却是朱棣在南京的内应几次直接把重要的军事情报传递给朱棣建文帝大怒之下,居然亲自执剑斩杀了徐增寿。当朱棣进入南京,看到了徐增寿的尸首时,竟不能自制,嚎啕大哭。可见徐增寿对于朱棣而言,不仅仅只是自己的小舅子,还是同伴,更是战友。

二子徐膺绪几乎找不到的个人详细信息只有大概的出生情况和担任的官职似乎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里,似乎完全是路人一个,不曾登台,甚至徐膺绪子嗣的资料都比他的要详实。只有一个结论,即在靖难之中,徐膺绪始终保持着中立的姿态,没有挤进燕王朱棣和建文帝的夺权之战中,起码表面看起来是这样。

总之,大哥徐辉祖,押宝建文帝,并且也是当初看起来最可能获得胜利的一方;四弟徐增寿,下注在燕王朱棣这边,虽然最后身死,却无疑获得了朱棣的认可。而二子徐膺绪,则表明了中立态度,只臣服于最后的胜利者。

长子徐辉祖在朱棣登基后,革职削爵,被软禁在家逝世后其子袭承魏国公,传十一代,后人于弘光元年降清;四子徐增寿被朱棣追封为定国公,传九代,最后一任定国公于崇祯十七年城陷身死;徐膺绪一脉,后人多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佥事,传十代。

如果把三兄弟的行为看成是一个家族,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举动呢?徐辉祖和徐增寿,两头押宝,不论最后朱允炆和朱棣谁胜出,都能够保证徐家至少有一脉安然存续。而如果最后真的出现了极端情况,徐家的两面派被揭穿,遭到所有人的清算,那么至少还有一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徐膺绪,作为徐家的最后一道防线。

是足以令人窒息的权谋,也是徐家男子对整个家族的兴亡存续的责任表现。大者不能容,小者又何益。却羡虾鱼辈,安然保家族。徐家显然不是鱼虾之辈,并且所有人都各司其职,做的很好。

徐达的隐忍低调,不贪恋权位,不喜好财色,为的就是打消朱元璋对自己所有的顾虑;长女徐皇后,一心随夫,忠贞不二,赢得帝王尊宠;三女徐妙锦,淡薄恬雅,追求本心,不为外界所扰,令人钦佩;而三个儿子,为求徐家一脉永昌,几面下注,立于不败,终得一族在大明朝的昌盛连绵。

封建王朝那些个钟鸣鼎食之家,在繁荣辉煌的背后,多少总是避不了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也除不掉自己身上的心酸和血腥。一个功勋显贵之族,如何在一个封建王朝中保持家族的延续兴旺,徐达一族无疑给出了一个最好的答案。

徐达的后人确实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在明朝灭亡后,这些后人流落民间,谱系根本没办法保存,按照徐达家族在南北方都有繁衍的传统,目前徐达后人应该分布在北京、南京、江苏各地、安徽、福建、海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江西、浙江、河南、湖南、东北、青海、广东、广西、河北、山东、台湾、新加坡、美国、泰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可能性最大。

例如,现查到江苏南京有一支徐达后裔,该谱修于民国十四年(1925),谱内有信国公、魏国公、中山王诰以及世系中山王诰,谱系徐达长子魏国公徐辉祖世系,传至魏国公徐弘基时明亡,弘基子久爵归顺清朝,授世袭阿达哈哈番(清朝爵名,顺治四年定名,乾隆元年定汉名轻车都尉),其真实如何具体还待考证。此外,据传民国总统徐世昌亦是徐达后裔,系徐达第四子定国公徐增寿后裔,待查后再具体讨论。还有今江苏南通、苏州、扬州、盐城、淮安、宿迁、徐州、镇江、常州市有徐达后裔,对其家族真伪还要最终论证

鉴于以上情况,“中国徐达文化研究院”专门成立了《徐达世家》编辑部,将文献整理地缘考现学术研究归纳出版等做为工作的主要内容任务。积极完善学术机制,聘请各类专家打造“徐学”文化收集、整理各地徐达后裔族谱(新、旧)搜辑有关徐达研究的学术文章徐达家族口述实录史;不定期召开有关明史与徐达文化学术研讨会(系列年会)收录整理徐达及后裔中的民间传说、故事、轶事和事迹

同时,增强与各明史研究机构及徐达后裔族群间的文化学术交流认真严肃地进行徐达后裔族谱及族群的论证工作深度解析莫愁湖、瞻园、白鹭州等徐达故居的史变加强同安徽凤阳的对接,做好徐氏家谱、字辈和达公慈母陵墓及会皇寺的有关工作开展地缘考现工作走访徐达足迹地的相关田野调查活动。

计划编辑出版“徐达家族大年考证略表及相关朝代大事记”“徐达世家”源流表“徐达世家”总谱(大工程)《中山王徐达民间故事》《溯说中山王徐达》完成一部以徐达为主题的影视片,用文献法来科学论证“徐达世家”之历史

 

 

 

附:

(一)徐达“魏国公”世袭表

第一代魏国公徐达 (1332~1385),1370年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

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1407年),徐达去世后,嗣爵。朱棣靖难后,不便杀他,便把他削爵及禁锢在家中。

第三代魏国公徐钦(1407–1424),徐辉祖死后一个多月,明成祖仍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理由,由其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永乐九年,以纵恣为言官所劾。永乐十九年来朝请求辞职,明成祖大怒,罢其为民。明仁宗继位后,恢复爵位。

第四代魏国公徐显宗(1425–1448),徐钦去世后,继承魏国公爵位,正统十三年去世。爵位传弟徐承宗。

五代魏国公徐承宗(1448–1464),正统十三年七月,徐承宗继承其兄徐显宗的魏国公爵位。天顺初年,担任南京守备,并兼领中军都督府,任内公廉恤士。死后,其子徐俌继承爵位。

第六代魏国公徐俌(1465–1517),成化元年,徐俌继承魏国公,担任南京守备,因怀柔伯施鉴以协同守备为上位,徐俌感到不平,于是上奏,诏书令以爵为序,遂成法律。弘治十二年,给事中胡易、御史胡献因上奏而下诏狱,徐俌上章论救。正德年间,上书反对明武宗郊游。徐俌曾经与无锡百姓争田,贿刘瑾,为时论所讥嘲。徐俌死后赠太傅,谥庄靖。

第七代魏国公徐鹏举(1518–1571),徐俌之孙,正德十三年十一月继承爵位,守备南京兼中军都督府佥事。嘉靖四年加太子太保,统领中军都督府。嘉靖十七年四月,守备南京。隆庆五年二月去世。徐邦瑞继承爵位。

第八代魏国公徐邦瑞(1572年–1589年),徐鹏举死后,隆庆六年四月,徐邦瑞承魏国公。万历二年,担任南京中军都督府佥事,万历十七年去世。徐维志继承爵位佥事,万历十七年去世。徐维志继承爵位

第九代魏国公徐维志(1589–1593),徐邦瑞之子。万历十七年九月,继承爵位。万历十九年,担任协守南京兼领后军都督府。万历二十一年八月去世。徐弘基继承爵位。

第十代魏国公徐弘基(1595–1645),徐维志之子。万历二十三年七月,继承爵位。万历三十五年,协守南京兼领后军都督府。万历三十七年四月,提督操江。天启元年,以疾辞任,加太子太保。明末崇祯十四年,再次镇守南京,加太傅。谥庄武。徐文爵继承爵位。

第十一代魏国公徐文爵(1645–1645),徐弘基之子。明亡后,弘光元年被弘光帝封继魏国公,同年归降清朝。

 

世袭指挥佥事徐膺绪及其后人

徐膺绪是徐达的次子,曾担任尚宝司卿、明威将军等职务,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年)去世。徐膺绪留下徐景珩、徐景璜、徐景璿、徐景瑜、徐景瑛、徐景瑄和徐氏等六子二女。

 

勋卫徐添福及其后人

徐添福是徐达的第三子,因早逝没有过多记载,留有儿子徐茂先。徐茂先在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迎娶了周定王朱橚的次女兰阳郡主朱氏,被封为中奉大夫、宗人府仪宾,直到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去世。

 

定国公徐增寿及其后人

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曾担任左都督,靖难之役时,他多次与燕王朱棣私通,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被建文帝下令诛杀。朱棣即位后,追封徐增寿为世袭定国公,由他的儿子徐景昌袭爵。徐景昌死后,他的儿子徐显忠、孙子徐永宁、玄孙徐光祚、三世孙徐延德、四世孙徐文璧、六世孙徐希、七世孙徐允祯等先后袭爵定国公,明末在战乱中停止。

 

长女仁孝皇后徐氏及其后人

徐皇后是徐达的长女,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被册封为燕王妃,靖难之役后被册立为皇后,直到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去世。徐皇后留有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和永安公主朱玉英、永平公主朱氏、安成公主朱氏、咸宁公主朱氏等三子四女。

明仁宗朱高炽是徐皇后的长子,先后担任燕王世子、皇太子,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即位,明朝洪熙元年(1425)驾崩。朱高炽留有明宣宗朱瞻基、卫恭王朱瞻埏和嘉兴公主朱氏、真定公主朱氏等十子七女。以后的明朝皇帝和大部分亲王后裔,都是徐皇后的后人。

汉王朱高煦是徐皇后的次子,靖难之役后被封为汉王,多次试图夺取皇太子之位,明宣宗继位后,朱高煦造反,投降后被废杀,他的儿子汉世子朱瞻圻、新泰王朱瞻垹等人也全部被杀。

赵王朱高燧是徐皇后的第三子,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被封为赵王,与二哥汉王朱高煦多次谋夺皇太子位,朱高煦被抓后老实了很多,直到明朝宣德六年(1431年)去世。

朱高燧留有朱瞻坺和朱瞻塙两个儿子,之后赵王世系全部都是徐皇后的后人。

永安公主朱玉英是徐皇后的长女,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嫁给了袁容,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去世。朱玉英留有一子三女,但后人谱系不明。

永平公主朱氏是徐皇后的次女,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嫁给了李让,明仁宗即位后,朱氏因和儿子李茂芳有之前的罪行都被废,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朱氏去世。

朱氏后人同样谱系不明。

安成公主朱氏是徐皇后的第三女,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嫁给了宋琥,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去世。

咸宁公主朱氏是徐皇后的第四女,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嫁给了宋瑛,明朝正统五年(1440年)去世。

 

次女代王妃徐氏

徐氏是徐达的次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册封为代王妃,丈夫代王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徐氏生有代王世子朱逊煓,早逝后由孙子朱仕壥袭封代王。此后代王世系全是徐氏后人。

 

第三女徐氏

据明朝礼部左侍郎陈琏在《琴轩集》中记载,徐氏是徐达的第三女,在大姐徐皇后去世后,还曾拒绝朱棣的皇后之位,最终孤独去世。这段事迹正史上没有记载,所以徐氏的生平无法证实,后代自然更没办法确认。

 

(八)第四女安王妃徐氏

徐氏是徐达的第四女,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没有后人。

 


宗祠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