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氏文化会 > 华夏徐氏书香门第 > 论郯城在徐国历史上的地位 —兼谈徐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论郯城在徐国历史上的地位 —兼谈徐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论郯城在徐国历史上的地位

—兼谈徐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在山东省郯城县及周边地区,流传着一句民谚,叫做“ 郯城县,徐一半”。这个民谚反映了徐姓人氏在郯城县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之大。在这里, 我们将要简单论述的就是有关郯城和古徐国、徐氏关系,及郯城在徐国历史上的地位等问题。


一、徐国和徐姓的由来

 


众所周知,郯城县名之由来,是因为在春秋时期这里曾经有个郯国。郯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留下郯子朝鲁、孔子师郯、以鸟命官、鹿乳奉亲等诸多佳话。郯城县是由古代郯国,进而是郯县演化而来的。但是在郯国之前,郯城这个地方属什么国?答案就是我们下面论述的徐国。


提起徐国,难免有些人感到陌生。虽然年代久远,历代史书留下来的记载并不多,但是它却是在郯城这块土地上乃至东夷大片地区,有史以来建立的第一个方国。


说到徐国的由来,还得先从大禹治水谈起。


早在4000 多年前,中国大地上特别是东部郯城这一带地域,一度洪水泛滥成灾,致使饿殍遍野,人们痛苦不堪。为了根绝水患,尧帝命令一个叫鲧的大臣负责治理。鲧用“ 障水法”,就是发动民工通过高筑堤坝的方式拦截洪水。然而,这洪水却越拦越高,水患越拦越大,历时九年,到了舜帝即位时也未能平息。由于鲧治水不力,舜帝便下令在治水现场的羽山将鲧就地处死。


这个羽山,就是位于郯城以东约20 公里处,现在属于江苏省东海县的那座小山。别看这山不大,却因为舜帝在这里处死了鲧而变得很有名气。《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都有“ 殛鲧于羽山”的记载。现在羽山南面脚下还有一片湖水叫做“ 殛鲧泉”,当地人称其为“ 鲧池”。


鲧死后,他的儿子禹继承父志,受命继续治水。大禹汲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通河道引流而下的办法治理水患。其中,在水患严重的郯城东部地区,大禹指挥人员把南北走向的马陵山拦腰凿穿,将流经马陵山东部的沭河水穿山西折南流入淮,从而将这一地区的水患消除。关于这段史实,古书《水经注》有载:“ 禹凿马陵以通沭水。”这凿开的马陵山口被后世称之为“ 禹凿山口”。古时郯城县令还在马陵山西面的沭河岸边修了一座建筑,命名“ 禹王台”,以资纪念。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名垂青史。而在此过程中,有一位辅佐大禹治水的前线指挥员和实干家功不可没。这位功臣就是伯益。


伯益,也称益、伯夷、柏翳、大费,是当时东夷族部落的首领。伯益很有才能。史书记载他懂鸟语,善狩猎,驯牲畜,会稼穑,并发明了凿井盖屋等人们生息的技能。现在有些地方还把他作为“ 土地爷”供奉。


大禹十分欣赏伯益的政绩和才能。治水成功后,舜帝曾盛赞大禹。但是大禹并没有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而是实话实说向舜帝汇报了伯益的功劳:“ 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后来,大禹为帝,就把国内大政交予伯益具体执掌


( 用现在的理解,就是把伯益当成了内阁总理大臣)。大禹在一次外出巡视中不幸逝世于会稽,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由伯益代理朝政。然而,伯益是个高风亮节之人。待大禹的儿子启服丧三年期满,伯益便主动让位给启,而自己隐居于箕山之阳及至终老。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 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徐州为九州之首。《史记》记载:“ 海岱及淮惟徐州。”意思是说:东至海滨,北到泰山,南及淮河流域,这片地方均属于九州之首的徐州。


为了感念伯益辅佐大禹治水的功绩,禹的儿子启即位后,就把伯益在此立下治水大功的这片称为“ 徐州”的地方,封赐给伯益的儿子若木掌管。若木在这里建起的方国就叫做徐国。从此,若木及其后代便以国为姓。这就是古徐国和徐姓的由来。


二、徐国的历史变迁与徐国开国君王陵之所在

 


(一)徐国的历史变迁概述


古代的方国,是指活动在一定区域内,以血缘纽带连接的部落集团。当时的徐国,只是夏朝时期的一个方国,后来的史学家也称徐国为徐方,或徐夷、徐戎。


若木被封赐于徐地立国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徐国的行政中心就在现在山东郯城一带。到了商末周初,由于战役的多次发生,徐国的行政中心位置也随着发生过几次变化,相继迁移过山东的滕州、江苏的泗洪、邳州等地。


在徐国的战争史上,最早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就是徐国驹王曾在商末参加过抵制周公东征的战争。这次战争,徐国军队曾经向西攻打到黄河边上。史书有“ 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的记载。西周政权成立后,徐国的势力成为周王室在东部地区的直接威胁。当时,周公的大儿子伯禽替代父亲受封于鲁国


( 都城即今山东曲阜)。为了稳定东部地区的局势,伯禽亲自率兵在徐国和鲁国的结合部“ 费”( 就是现在的山东费县),作《费誓》征讨徐国。这次战役,鲁侯伯禽以“ 遂荒徐宅”取胜,就是占领了徐国的首脑地盘,迫使徐国的行政中心从郯地迁出。但是,徐国南迁至安徽泗县和江苏泗洪一带后,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势力又再度强大。至周穆王时,徐国的势力在整个淮夷集团的各个方国中最为强大,史书记载“ 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然而,西周穆王也不是一个等闲之辈。他担心徐国的强大会影响周王室的安危,便打算举重兵讨伐。当时徐国的君主叫徐偃王,素以“ 好行仁义”着称。偃王看到周王朝军队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向徐国征战,害怕战役会使许多百姓遭受荼毒,便主动从位于江苏泗洪的徐国都城撤出,率众向北折返,来到邳州附近的山上隐藏起来。也有一说是偃王率众走水路,向南撤退到了浙江的衢州一带。


由于偃王“ 好行仁义”,徐国失败后,周王室并没有将徐人视为大敌,反而封徐偃王的子孙为爵,继续治理所辖地盘。徐国又因而延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公元前512 年( 周敬王八年),徐国为吴国所灭,结束了这个古国存续1649 年的历史。


(二)徐国开国君王陵之所在

虽然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徐国的存续时间不算很长,但在郯城县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除了史籍的明确记载外,其中最重要、最有说服力的直接证


据就是,徐国开基君王若木及以后数代君王的墓葬,就坐落在郯城。


在郯城县城北部城后村西那片平原地带,突兀矗立着一座很大的土丘, 方圆近百米逐渐隆起,当地人称之为“ 豹公墩”。这个豹公墩就是徐国君王的陵寝,也称中华徐氏始祖陵。


说“ 豹公墩”是中华徐氏始祖陵,是有充分根据的。


20 世纪90 年代初,广东韶关有位学者叫徐伟坚,构想要主编一本书,叫


《古今徐氏文化大观》。他在搜集研究海内外许多有关历史资料时发现,徐国的发祥地是郯城,徐国的国都曾经在郯城,徐国最初几代开基君王的陵寝在郯城。于是,他给郯城县委宣传部写信,约请撰写几篇介绍郯城徐氏历史的文章,收入他主编的书中。伟坚先生附信还寄来一些《徐氏宗谱》有关章节的复印件供参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着手对此进行研究。


抱着审慎的态度,我们找到郯城县史志办主编秦士杰先生,和他一起从事研究工作,按照《徐氏宗谱》提供的资料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南宋淳熙乙巳年( 公元1185 年)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


《徐氏宗谱》中有关记载很重要。这个资料中说,伯益佐禹平水土后,被“ 封为嬴邑侯,食邑东海”,其子若木及以后数代君王,“ 皆葬东海郯城北七里”。为了说明这段文字的可靠性,这部宗谱的创修者还专门写道:“ 伯益公以前荒邈难稽,史传互异,罔所适从……今不敢漫宗,故谱牒自伯益公始。”


通过进一步查阅史籍,拜访一些知名历史学家,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从史料记载来看,郯城为早期徐国的都城所在,是当时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又是徐州、郯郡、东海郡、郯县乃至徐州刺史部的治所;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郯城始终处于徐夷的活动范围之内。因此,徐氏发祥于郯城,徐国开基君主若木及以后数代国君死后葬于“ 食邑之地”的郯城应为事实。至今,“ 豹公墩”虽经历数千年,但名称仍为当地人代代相沿;陵墓的封土虽遭兵燹战乱风雨沧桑,保存仍大致完好。


由于郯城在古代曾属东海郡,且是东海郡的治所。 所以古代学者在记述






郯城时,常常以“ 东海”代称。比如史书上常提到的“ 东海孝妇”“ 东海三何”等,就是指西汉时期郯城的孝妇、南北朝时郯城的何逊、何思澄、何子朗三位何姓文学家。徐氏的堂号之所以称为“ 东海堂”,也是以地望得名。有句老话说是“ 天下徐氏出东海”。这个东海,就是指东海郡这片区域。




在当地,还有一个关于豹公墩的民间传说。说是从前这个大墩很神灵。穷人家操办红白喜事如果需用一些杯子盘子,可以于当天晚上到这里祈祷一下。待五更时分,豹公墩前的供桌上就会出现所需用的物品。不过,每次用过之后要于晚间及时送还。一次,有户人家用过后没及时送还,从此豹公墩便不再显灵了。这个传说固然不足以采信,却隐含着人们对这座陵墓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说明豹公墩在当地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三)徐国君王陵—郯城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

中华徐氏始祖陵是天下唯一、郯城县得天独厚的文化遗存,是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理应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士的关切重视。


李群先生在主政临沂期间,曾多次到豹公墩进行视察。他在一份关于关于弘扬临沂市望族文化的报告中批示:“ 要把临沂建成历史文化名城、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商贸流通城、江北滨河水城。而历史文化名城、望族文化是重要资源。望族文化中,徐氏文化要放在首位。”


郯城县政府对这个文化遗存比较重视,发出文件把豹公墩古墓群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保护开发利用好这个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拨专款对陵墓进行培土修葺, 还与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联合署名竖起了一尊高大的“ 中华徐氏始祖陵”纪念碑。目前,这片地方由政府立项,建起了中华徐氏文化园。山东徐氏联谊会会长、兰陵县着名企业家徐佰文先生为此现已出资近两千万元进行开发建设。近年来,海峡两岸一些学术组织和徐文化研究机构,如江苏徐州市徐文化研究会、连云港市徐福会、赣榆县徐福会,山东龙口市徐福研究会、河北盐山县千童会、安徽皖西南徐氏历史研究会、台湾世界徐氏宗亲总会、全球徐氏联谊会等,多次派员来郯考察。一些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台湾、四川及海外等地的徐姓实业家和热心人士专程来郯拜谒始祖陵。


江苏徐州市徐文化研究会会长徐炳仁说:我们是抱着朝觐的心情来郯城的。郯城是古徐国的都城,古徐州的刺史部,东海郡的郡治,也是徐姓的祖陵所在。所以我们这次是寻根之旅,是来寻古徐州和古徐国之根的,而不单单是徐氏的活动。徐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古徐州的地域比现在的淮海经济区还要大,现在分属几个省。郯城与徐州,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现在的徐州原名彭城,是古时徐州刺史部从郯城迁到彭城以后才称为徐州的。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古徐国的国都和古徐州的州治是在郯城。因此,加强古徐国历史文化研究和两地的合作,可以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组部党建研究室主任徐衍先生,清明节期间专程从老家枣庄驱车来郯拜谒始祖陵,并当场拿出一万元钱交给县政府有关人员,说是作为徐姓人士, 应该为始祖陵建设敬献一点心意。


江苏徐州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长、着名学者惠光启来郯考察后说:“ 郯城是徐国文化的源头。如果单从姓氏来讲,我姓惠,不好参与徐氏活动。但是从研究徐国的历史角度出发,这是自己老家的历史文化,我就要积极参与了”。


“台湾世界徐氏宗亲总会”名誉理事长徐鸿进来郯城考察后说:“郯城是天下徐氏的根。我们来到郯城,就是到了老家。”


同样,郯城徐氏到了外地宗亲那里,也会被称之为老家的人或“ 当家子” 而格外看重。前几年,郯城县几位徐氏宗亲曾经到山东的郓城、成武、平邑、邹城和江苏的常熟、广东的陆河、江西南昌等地参加徐氏宗亲活动,就被那里的宗亲奉为上宾。


1998 年、2001 年,郯城县有关人士和涵盖苏鲁豫皖38 个县市的鲁西南统系徐氏宗亲代表在徐氏始祖陵前集会,相继举办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揭碑纪念仪式。时任郯城县副县长李宗涛先生亲自到场致辞。2009 年12 月,台湾和大陆二十多个省市的徐氏代表在福建厦门召开会议,筹备成立全球徐氏联谊会。会议决定在郯城举办海内外徐氏宗亲祭祀始祖大典。2010 年4 月1 日,祭祖大典如期举行。来自台湾和大陆二十多个省市的徐氏宗亲代表和有关人士参加大典,虔诚祭拜,盛况空前。其间,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徐承云中将和一些政界、企业界、文化界徐氏名流到场主祭,场面激动人心。其后几年,全球徐氏联谊总会和山东徐氏联谊会在始祖陵前相继举行过多次祭祖仪式。每次都十分感人。


三、郯城古代徐氏名人

 


郯城是徐氏的发祥地。可以说,天下徐氏名人都与郯城有关。秦朝有率众东渡日本的徐福,东汉有南州高士徐稚,三国时有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南北朝时有数位辅国宰相和文学大家,唐朝有纯臣徐懋功。明朝有开国大将徐达、科学家徐光启、旅行家徐霞客、书画家徐渭。近代有民国临时大总统徐世昌、画家徐悲鸿、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现代有开国元帅徐向前、大将徐海东、教育家徐特立等。这些都是徐氏引为自豪的翘楚。


就郯城籍徐氏来说,现在仍然是名人辈出。家喻户晓的原郯城县人民政府县长徐祗琦烈士就是郯城老归昌人。据说,台湾着名艺人徐熙媛、徐熙娣姐妹( 也称“ 大S”“ 小S”),其祖籍就是郯城大圩沟村。我们在这里着重论述的郯城古代徐氏名人。


郯城古代徐姓人士有许多佼佼者。有千古名相,一代重臣;有皇宫贵戚,文学巨擘。据统计,仅位居宰相或相当于宰相之职的郯籍徐姓人士就有八位之多。


清代《郯城县志》记载的郯籍古代名人仅姓徐的就有:徐宁、徐羡之、徐湛之、徐孝嗣、徐勉、徐摛、徐陵、徐玢等十几位。还有多位杰出人士虽然不姓徐,但是有徐姓的血统。例如南朝宋着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何承天, 他的母亲就姓徐。


下面,我们选几个有代表性的郯籍徐姓名人加以论述。


(一)徐诜

徐诜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宰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述他是东海郯人,在秦庄襄王( 秦始皇的父亲嬴楚)时担任相国,相当于丞相之职。有资料说他是东海徐氏的西部分支始祖。


战国时期,秦国是秦、楚、齐、燕、赵、魏、韩“ 七雄”之首。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社会有了很大进步。徐诜是从楚国被引进到秦国担任高官的。徐诜能以一介布衣,为当时最为强盛的秦国所重,直至官居相位,足见其有惊人的政治抱负和卓越的治国才能。在徐诜的辅佐下,秦庄襄王大力施展身手,为始皇帝“ 扫六合”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有关史料中,还记载徐诜率领东海族人向西迁徙,进入关中,继而再向西到达甘肃的肃州( 今甘肃酒泉)一带,开发西部地区的事迹。这说明徐诜在当时就很具有远见卓识。据考证,徐诜率领族人西迁陕西、甘肃后,又因战乱东迁至山西定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徐人的迁播历史。


(二)徐羡之

徐羡之从小很苦,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但他聪颖好学,打小便涉猎经史。晋安帝时期,徐羡之被推荐进入朝廷,担任太子少傅主簿,一步步进入权力中枢。在为官经历中,徐羡之结识了以后当上南朝宋的开国君主的刘裕。刘裕很欣赏徐羡之的才能。两人关系很密切。后来,刘裕起义,徐羡之被颁为镇军参军。刘裕起兵北伐时,徐羡之转任太尉左司马,负责军政事务。刘裕成为南朝宋的皇帝( 宋武帝)后,徐羡之凭借卓越的才能一步步升官晋爵,直至司徒,位列宰相之职。


徐羡之有超强的治国才干。《宋书·徐羡之传》说:“羡之起自布衣,一旦居廊庙,朝野推服。”在徐羡之等人的执掌下,南朝宋时的国力一度相当强盛。


永初三年(422 年),刘裕驾崩,徐羡之和大臣傅亮、谢晦等人同被授为顾命。这些顾命大臣在处理完国丧后,辅佐刘裕的长子刘义符登基坐上了南朝宋的第二任皇位( 是为少帝)。可是刘义符这个皇帝却很糟糕。史书说“ 少帝失德,居丧无礼”“ 黩武掖庭之内,喧哗省闼之间”。他还大肆铺张浪费,“ 刑罚苛虐”。徐羡之等人见这个少帝难当大任,为了刘宋江山大计,便把他废掉了。南朝宋的皇位遂由刘裕的二儿子刘义真来接替。但是刘义真也是一个昏聩之人,史书说他“ 纵博酣酒,多行无礼”“ 德轻于才,非人主也”。于是,徐羡之等人又把刘义真废掉了。徐羡之等人“ 废杀二王”后,把能够挑起南朝宋江山的刘裕的三儿子文帝刘义隆拥立上台,自己尽心辅佐。


在这里有人可能要说,既然徐羡之等人在当时掌握江山权柄,为什么自己不就势登上王位,还要让刘家人继续当政呢?他不怕后人书写历史时对他废杀二王的做法和名声进行非议吗?这正说明徐羡之不是投机篡位之人,而是一个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出发,不惜自己身名的大忠臣。




 


(三)徐勉

徐勉,字修仁,是南朝梁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南朝梁时曾任吏部尚书,后来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之职。


徐勉的父亲去世较早。但他少而励志,刻苦用功,学问宏富。成年后, 他依靠卓越的才干,辅佐梁武帝成就梁前盛世,获得“ 一代贤相”的美誉。不过,更加令人推崇的是徐勉清正廉明的高风亮节。


提起徐勉的清廉,我们不禁想起徐氏有副着名的对联:“ 云烟细玩三春景,风月闲供一夕谈。”说的是徐勉在担任吏部尚书时,时常同门人学生晚间聚会。有一次,有位叫虞皓的文人来徐勉家做客,恳求徐勉提拔他担任一个小官。通常来说,朝廷吏部要员提拔一个人不算是一件难事。但徐勉委婉地对这人说:“ 今晚只可谈谈风月,不宜叙及公事。”拒绝了这位客人的请托。这事传开后,人们都很佩服他的大公无私。其支派后人还把“ 风月堂”作为家族堂号,以示纪念。


徐勉修身慎行,很重操守。他有句名言叫做:“ 人家留给子孙的是财产,我留给子孙的是清白。”他在晚年曾给儿子徐崧写过一篇《诫子崧书》,其中说道:“ 吾家世清廉,薄躬遭逢,尊官厚禄,可谓备之。……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这篇诫子书,其言谆谆,在今天仍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据考证,郯城“ 八祖徐”这一支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徐勉。所以,我们更应该很好地继承徐勉的优良家风。


(四)徐陵

南朝梁陈时期,继徐勉之后,郯城徐氏家族中又出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就是被称为“ 一代文宗”徐陵。


徐陵,字孝穆,所以人们也叫他徐孝穆。他的父亲叫徐摛,曾任新安太守,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据清代家谱记载,徐摛和弟弟徐绲是徐氏新安派的一世祖。


徐陵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8 岁能属文,12 岁通《老》《庄》,幼小的时候就被誉为“ 天上麒麟”。他在南朝梁时,历任吏部尚书领大着作、尚书左仆射、左光禄大夫。


徐陵为人谦逊诚恳,为官刚正严明。特别是他的文笔“ 辑裁巧密,多有新意”。“ 国家有大手笔,皆陵纸之。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


除了为官执政的功绩,徐陵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其中最重




 


要的成就,就是编着了诗集《玉台新咏》10 卷。《玉台新咏》是我国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部诗歌总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诗集收录自汉至梁131 人创作的870 篇优秀诗作。这些诗,文辞感人,格调清雅。


(五)徐有功

徐有功,唐朝人,祖籍郯城,青年时期通过考试渐入仕途。


徐有功在山西蒲州任司法参军时,就很有政声,百姓称他为“ 徐无杖”


( 意思是说他在审讯案件时从不轻易使用刑罚)。武则天当政后,徐有功被宣诏进京,担任司刑寺丞。当时,武则天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任用酷吏,接连诛杀旧臣和敌对势力,出现了很多冤假错案。徐有功在司刑寺丞位上,义无反顾地执法守正。有时为了一个案件的判决,他竟然冒着随时被处死的危险, 直接在朝廷与武则天据理争辩,终使武则天采纳了他的判决意见。


有一次,酷吏周兴拿来一份诬告他人谋反的案卷要徐有功判决。徐有功接过案卷细细察看,认为是桩冤案,应该马上纠正。但是周兴却向武则天诬告,说徐有功袒护谋反之贼,该当死罪,将徐有功下狱查审。武则天很欣赏徐有功耿耿忠心守法护法,不忍将其处死,便将徐有功削职为民。过了几年,武则天又将徐有功重新起用。之后又因公正处理唐睿宗窦德妃的母亲庞氏案子, 被人捏造罪名差点处斩。就这样,徐有功曾三次以死护法,在司法任上15 年, 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清官。徐有功去世后,武则天追封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下诏书表彰他:“ 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徐有功的五世孙徐商,曾任唐懿宗时的宰相;徐商的儿子徐彦若,曾任唐昭宗时的宰相。虽然这两位高官的出生地现在记载是河南,但他们的祖籍却都是郯城。


四、徐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徐国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徐文化。现在我们通常讲,要研究徐国史, 弘扬徐文化。但是什么是徐文化?它的内涵与实质究竟有哪些?通过以上讲述和初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徐文化的内涵在精神层面上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崇尚和谐,与人为善。第二,好让不争,甘于奉献。




 


第三,好行仁义,隐忍自强。第四,不谋私利,报国为民。第五、淡于权势,刚直不阿。第六、诚信齐家,崇尚清廉。


徐文化内涵的这六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信手拈来的具体例子中得到佐证。


—从徐人的崇拜图腾凤鸟的现象,我们可以体悟到其中“ 崇尚和谐,与人为善”的本质。


—从以鸟名作为职官的称唿中,可以看出徐人“ 好让不争,顺应自然” 的品行。


—从偃王主动撤离避免百姓涂炭的事例,我们能够体悟到徐人“ 好行仁义,隐忍自强”的情怀。


—从徐羡之从国家大计出发不顾身名的事例,我们能够看出其“ 不谋私利,报国为民”的思想。


—从徐有功执正守法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徐人“ 淡于权势,刚直不阿”的性格。


—从徐勉不谋家产以清白遗子孙的言行,我们可以学习到徐人“ 诚信齐家,崇尚清廉”的节操。


徐文化的思想内涵虽然大致概括在上述几个方面,其实质只是一个字— “ 仁”。


徐文化的“ 仁”,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儒家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它的核心是“ 仁”。说到孔子关于“ 仁”的思想, 首先会想到四个字,那就是“ 仁者爱人”。“爱人”,是樊迟问孔子什么是“ 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另外,孔子所说的“ 克己复礼为仁”,“ 我欲仁,斯仁至矣”等等,简直就是对徐偃王“ 好行仁义”做法的归纳和总结。


徐文化思想内涵中的“ 仁”,对孟子“ 仁政”学说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孟子有句名言叫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然而孟子的这一思想,早他八百年的徐偃王就已实践了。在大战面前,为使百姓不受荼毒,偃王宁愿放弃江山社稷,放弃自己的王位而出走。可以说,孟子的这个仁政学说, 就是基于对徐偃王行为的认同而做出的恰如其分的理论诠释。


徐国的仁义传统还可以从吴国王子季札的一个典故来作补充说明:鲁襄公廿九年( 前544 年),季札出使上国,北过徐地,受到徐君的热情招待。季




 


札与徐君既是朋友又是亲戚,他带着一把名贵的宝剑,徐君见了爱不释手,但心知季札任务是到鲁国,不带上这把剑是不行的,所以不好意思开口要。季札心里也明白,故在他去过鲁国回返时特意留下宝剑,准备送给徐君,但是此时徐君已过世,他就把剑挂在了徐君墓旁的树上。从者问:“ 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札曰:“ 不然,始吾心已许,岂以心倍吾心哉!”如果徐君平时不是仁义相待,季札何必要如此回报一个已死去的人呢!


以上,我们从精神层面上归纳概括了徐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其实,文化是个大的概念。它涵盖着人们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物质层面上,我们从近代各地出土的大量徐国文物中得知,徐国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工艺水平,也是相当高的。比如,青铜器的冶炼与加工、纺织物的制作、农牧渔业生产、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在当时都很先进。江苏邳州梁王城遗址出土的徐国编钟,浙江绍兴出土的徐器“ 铜插炉”和“ 铜房屋”,山东费县出土的“ 徐子氽鼎”,河南辉县出土的“ 徐侯壶”“ 徐宝蕴”,现藏于台北市的徐器“ 王义梵耑”,还有着名的徐器“ 沇儿钟”“ 义楚钟”等,其工艺现在看来也很精致。在这方面,浙江东阳学者徐永生先生曾有专文论述,兹摘录其数段文字,以窥其一斑:


 


古代青铜器出土文物,主要从商朝中、后期开始,到西周达鼎盛期。青铜器的制作标志着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现已出土的西周青 铜器有大量的铭文,极其丰富地证实和弥补了传统历史文献资料确切性 及不足之处。西周金文中几次提到伐淮夷“ 孚吉金”的记录。“ 孚”相当于获取和掠夺的意思,“ 吉金”是优良的青铜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 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曾伯粟簋铭文载:“ 克逖淮夷,印燮繁汤( 阳),金道锡行”,表明当时( 安徽)繁阳以南的淮夷地区盛产铜和锡。《兮甲盘》铭记载西周关市之征,对南淮夷和诸侯百姓的相应规定,铭文中说: “ 淮夷旧我帛晦( 贿)人,毋敢不出帛、其积、其进人。”“ 敢不用令( 命令),则即刑戴( 扑)伐”,就是说淮夷必须向周王朝交纳吉金和财物, 以及提供劳动力,否则就要讨伐。仅在周穆王时代,就发现十五器和淮 夷有关的战争记录的铭文。《诗经·鲁颂·泮水》写鲁僖公征服淮夷,建 造泮宫宴庆群僚的情况,以“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珍宝)。元( 大)龟 象齿,大赂(进献)南金(质优的青铜器制品)”为尾结之句。




 


徐国经济发达, 是西周王朝赋税的主要提供地区, 所以“ 征东夷”“ 征东国”成为西周立国之后的主要战事,这在西周早期的许多青铜器铭文上也都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


徐国有较多的青铜器出土文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据资料就有廿四件之多,主要是日常生活、家庭、兵器等方面,例如:“ 徐王鼎”“ 沇儿钟”“ 徐髂尹钲”“ 义楚钟”“ 徐王义楚铺”“ 王孙遗者钟”“ 徐王庚儿钟”都是有铭文的。其他还有殷“ 徐伯鬲”、周“ 徐偃侯旨铭”“ 徐偃王壶”“ 豆形兽尊仪”“ 徐宝蕴”“ 大徐王寿铭”“ 徐冠卑”“ 环头大刀”之刀头。这些徐器大部分是徐国晚期( 春秋时代)的东西,而徐国鼎盛期在西周,那时候的徐器想已在战乱中被掠夺、进献或散失,到目前为止尚不见批量出土、闻世、发现。


1965 年,山东费县出土“ 徐子氽鼎”,高21.5 厘米、口径22 厘米、重3.2 公斤,铭文:“ 徐子氽之鼎百岁用之”,系徐子“ 氽”随葬之品,同时出土的还有铜箭头等。1979 年4 月江西省靖安县出土三件青铜器都是徐国的遗物,其中有一件铭文18 字“ 雁君之孙徐令尹者旨型,择其吉金, 自作炉盘。”炉盆就如现在火盘,雁和偃同音,古文字可以通借。1982 年在绍兴发掘一座春秋大型墓葬,出土的六件青铜器中有三件铸有铭文, 这三件有铭文的铜器是鼎、炉、缶。缶的肩部有— 周铭文因残损未能释读。炉的底部有铭文三行其中有“ 徐王之”的字样。鼎的器盖与器肩各有相同铭文44 字,标明徐肴尹自作汤鼎。据考古学家考证,肴尹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


关于青铜器,古代有“ 蚩尤作兵”的传说,说明当时徐器制作曾经处于领先和承前启后的位置。徐器继承了商器的传统。例如:商器没有钟、只有铎,铎形状与钟已相同,但比钟小、口是向上的,有柄,执柄而敲 鸣,如有铭文一般都刻在柄上。从西周开始才有口向下的钟出现,徐器 “ 徐髂尹征”自名征城,就是考古中的句耀,句耀是铎的音变,在浙江绍兴出土有越器句镏,当系受徐器的影响。徐器也善于学习和模仿西周的 青铜器制作,仰慕西周的礼制和文明。在安徽屯溪、江苏丹徒等地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不同于当时南方青铜器的制作风格,都带有棘 刺类密集的变形动物纹及具有几何印纹、陶纹特点的细密花纹,徐器的 中间过渡是难以否定的。




 


徐国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从徐器铭文和徐姓家谱及杂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绍兴出土的“ 徐肴尹汤鼎”。“ 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设有管理祭祀的官员。《逸周书·王会解》中有:“ 祝淮氏、荣氏”;“ 淮、荣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当系淮夷,居然当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见淮夷经济的发达带来文化的进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这一神圣的职务轻易地授给一个夷人。徐国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国家,已经有十分明确的分工管理这方面的官员。


《诗经·鲁颂》是歌颂鲁国养马众多的篇章,相对来说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事业占着优势。《英山徐氏宗谱》载:第三十八世祖先徐畅,“ 畅仕梦为司楫,主航运之事。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于南昌,报父仇也。”“ 司辑”是管理航运和船舶的官员,联系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辞典》“ 徐偃王”条下注:“ 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着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徐国居然想以航运的优势,开凿运河,其国力可想而知。a


五、结语

 


徐国历史悠久,徐氏民风淳厚。先祖圣德的昭示,温暖仁风的滋养,使徐文化数千年来在郯城大地乃至海内外发扬光大,历久不衰。


徐文化的精髓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徐国的历史遗存豹公墩,是郯城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相信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历史文化资源在各级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肯定会大放异彩,为郯城的振兴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刘晓焕,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徐氏文化会